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(張越男 賈璐 殷晴)我國正在加速數字化轉型步伐。在公路貨運行業(ye) ,貨主和運力越來越多地走向線上,通過網絡貨運平台簽訂運輸合同、進行運費結算。
業(ye) 內(nei) 人士認為(wei) ,網絡貨運平台用互聯網思維和現代化技術改變傳(chuan) 統的運作模式,加速了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。目前網絡貨運行業(ye) 仍處於(yu) 初期發展階段,未來不太可能出現“一家獨大”或“幾家獨大”的局麵。
網絡貨運增長迅速但仍處於(yu) 初級發展階段
《網絡平台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》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,是我國首個(ge) 物流新業(ye) 態管理暫行辦法。數字化是物流業(ye) 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。中國物流與(yu) 采購聯合會(hui) 網絡事業(ye) 部主任晏慶華表示,國家鼓勵發展網絡貨運以來,作為(wei) “互聯網+物流”的重要代表,網絡貨運平台數量增長迅速,加速了行業(ye) 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。
中儲(chu) 智運黨(dang) 委書(shu) 記、總裁戴慶富表示,網絡貨運平台助力減少中間環節,讓貨主與(yu) 車主直接議價(jia) 。通過智能配對為(wei) 車輛推送返程時間、返程線路最契合的貨源,減少車輛找貨時間、停車費用、信息費等,提高了運輸效率。平台可通過優(you) 惠價(jia) 格集采油料、車輛等生產(chan) 資料,降低了相關(guan) 成本。
業(ye) 內(nei) 人士普遍認為(wei) ,暫行辦法實施僅(jin) 一年多的時間,且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整體(ti) 而言,目前使用網絡貨運平台的貨主和運力仍屬於(yu) 少數,平台能力也參差不齊,我國網絡貨運行業(ye) 處於(yu) 初級發展階段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運輸服務與(yu) 物流研究室主任謝雨蓉表示,當前我國製造業(ye) 整體(ti) 附加值仍然較低,相應的貨運需求也是低層次的。隨著製造業(ye) 轉型升級,未來對貨運服務的要求也將相應提高。
物流首页天9国际手机版企業(ye) G7的創始人兼CEO翟學魂認為(wei) ,網絡貨運平台在數據存儲(chu) 、分析、使用方麵走在物流行業(ye) 前列,未來貨運業(ye) 將越來越多地使用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效率和安全性,行業(ye) 發展空間巨大。
業(ye) 內(nei) 預計網絡貨運行業(ye) 不會(hui) 出現高度集中局麵
盡管平台經濟天然趨向於(yu) “強者恒強、贏者通吃”,但業(ye) 內(nei) 人士普遍認為(wei) ,由於(yu) 公路貨運以非標準化服務為(wei) 主,並且運輸運營有強烈的區域性,因此不太可能會(hui) 出現“一家獨大”或“幾家獨大”的局麵。
“不同於(yu) 網約車相對簡單的服務模式,即把乘客從(cong) A點送到B點,公路貨運包括普貨、冷鏈、危化等多類貨物運輸,涉及車型截然不同。且中國幅員遼闊,而公路運輸輻射範圍一般在500公裏以內(nei) ,能覆蓋的物理空間相對有限,因此行業(ye) 大概率不會(hui) 形成高度集中的局麵。”中儲(chu) 智運創始人、總工程師李敬泉認為(wei) 。
翟學魂也認為(wei) ,貨運物流行業(ye) 場景非常豐(feng) 富,需要很多各有特點的貨運企業(ye) 或平台,預計未來會(hui) 在不同區域、不同貨品領域形成幾家規模較大的平台企業(ye) 。
數字化轉型促進行業(ye) 高質量發展
在我國,公路貨運完成超七成的貨物運輸,公路貨運業(ye) 在保障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和服務百姓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但我國公路貨運業(ye) 長期處於(yu) “小散弱”局麵,業(ye) 內(nei) 期待數字化轉型促進行業(ye) 多方共贏,行業(ye) 整體(ti) 走向高質量發展。
中國物流與(yu) 采購聯合會(hui) 副秘書(shu) 長楊國棟表示,網絡貨運通過線上下單和結算,形成數據留痕,推動行業(ye) 走向規範化、透明化發展,也為(wei) 行業(ye) 運行監測和監管提供了信息化手段。未來,網絡貨運平台須遵循規範、健康、持續發展的原則,推動形成多方共贏局麵。
對於(yu) 貨車司機而言,網絡貨運平台可以幫助解決(jue) 找貨難、運輸效率不高等痛點。翟學魂表示,未來隨著更多卡車安裝物聯網設備,司機的人身安全也將更有保障。例如,一些設備可以提醒司機安全駕駛,減少疲勞駕駛等危險駕駛行為(wei) ,保護司機人身安全。
專(zhuan) 家認為(wei) ,網絡貨運平台應當承擔起社會(hui) 責任,保護司機正當權益。平台要獲得長足發展,“價(jia) 格戰”、壓低運費等短視行為(wei) 不可取,應當嚴(yan) 守合法規範經營底線,通過深耕細分領域、構建多元高質量產(chan) 品服務體(ti) 係為(wei) 客戶創造價(jia) 值,走向規模化、品牌化。同時,監管部門也應進一步完善相關(guan) 法律法規,完善配套政策,推動行業(ye) 高質量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