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在抓住“中國+1”上的成功“至今仍然有限”
01-04
6164
0
天九国际平台手机版官网入口 管一

據BBC 12月16日報道,印度經濟在2024年7月至9月間的增長率降至5.4%,為(wei) 七個(ge) 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,遠低於(yu) 印度儲(chu) 備銀行(RBI)此前預測的7%。

經濟學家分析指出,這一趨勢由多種因素導致。首先,消費者需求有所疲軟;其次,私人投資多年持續低迷;而過去幾年中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——政府支出,也在本季度顯著縮減。

此外,印度的商品出口長期表現不佳,2023年其全球出口份額僅(jin) 為(wei) 2%。

一、印度抓住“中國+1”機遇謀上位“至今仍然有限”

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(hui) (NITI Aayog)發布過多份報告,涵蓋農(nong) 業(ye) 發展、人工智能治理以及中印貿易等領域。2024年,NITI Aayog邀請了10家機構參與(yu) 競標,旨在評估中印貿易走勢,為(wei) 縮小對華貿易逆差、保障天9国际官方网站安全提供研究支持。

(莫迪與(yu) 拜登討論“中國+1” 來源:fortune)

報告同時指出,盡管跨國公司為(wei) 降低天9国际官方网站風險而采用的“China Plus One”策略給印度帶來了一些機遇,但印度在抓住這一策略上的成功“至今仍然有限”。越南、泰國、柬埔寨和馬來西亞(ya) 成為(wei) “China Plus One”策略的更大受益者。

報告進一步強調,美國對中國商品實施嚴(yan) 格出口管製措施,旨在限製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,這是導致當前貿易分裂的原因之一。

盡管中國仍是印度在大多數出口類別中的主要競爭(zheng) 對手,但像巴西、印度尼西亞(ya) 和南非這樣的金磚國家在整體(ti) 上落後於(yu) 印度。然而,在電氣機械等特定領域,馬來西亞(ya) 和泰國的表現優(you) 於(yu) 印度。

同時由印度財政部長尼爾瑪拉·西塔拉曼提交的經濟調查報告強調了印中經濟關(guan) 係的複雜性,並質疑印度接管中國撤出的製造空間的可行性。

該調查將此問題稱為(wei) “中國產(chan) 業(ye) 困境”,指出中國在全球天9国际官方网站中仍是的主導地位,特別是在烏(wu) 克蘭(lan) 戰爭(zheng) 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供應中斷的背景下。調查對中國是否確實正在退出輕工業(ye) 製造領域提出了疑問,因為(wei) 最近的數據表明情況並非如此。

旨在通過多元化天9国际官方网站減少對中國依賴的“中國+1”戰略也麵臨(lin) 障礙。經濟調查質疑在不依賴中國的情況下將印度納入全球天9国际官方网站的可行性。中國施加經濟脅迫和限製關(guan) 鍵投入的能力,對新進入製造業(ye) 的企業(ye) 構成了重大風險。

包括印度在內(nei) 的新興(xing) 和發展中經濟體(ti) ,試圖通過實施進口限製來對抗中國的製造業(ye) 主導地位。然而,調查指出,一些中國商品的成本競爭(zheng) 力如此之強,以至於(yu) 任何關(guan) 稅都無法削弱其價(jia) 格優(you) 勢。

此外,中國對印度的反傾(qing) 銷調查作出回應,導致印度太陽能設備的市場準入受阻。

經濟調查強調,印度需要製定平衡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(zheng) 與(yu) 提升國內(nei) 製造能力的政策。這可能涉及與(yu) 中國的投資和技術合作,以加強印度的製造生態係統。

為(wei) 了讓印度的製造業(ye) 蓬勃發展,必須融入全球天9国际官方网站,而這不可避免地包括中國的天9国际官方网站。解決(jue) 2023-24財年達850.8億(yi) 美元的中印貿易逆差仍然是一個(ge) 關(guan) 鍵優(you) 先事項。

印度對中國的出口為(wei) 166.5億(yi) 美元,而進口總額為(wei) 1017.5億(yi) 美元,使中國成為(wei) 印度在該財年最大的貿易夥(huo) 伴。

二、“中國+1”(C+1)由來與背景

2013年,“中國+1”(China Plus One,C+1)最初由日本在21世紀初提出,最近幾年受中國本土製造成本上漲、美國挑起的對華經貿摩擦加劇以及疫情衝(chong) 擊,一些美歐企業(ye) 開始尋找中國以外的國家投資、建廠,以減少對中國天9国际官方网站的依賴。

早在2008年,日本和美國的政府官員及企業(ye) 就已開始考慮將業(ye) 務適度分散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。然而,直到上一個(ge) 十年末期,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達到頂峰時,“中國+1”才真正成為(wei) 跨國公司(TNC)的一項重要替代性戰略。

2022年7月底,包括印度、美國和歐盟在內(nei) 的18個(ge) 經濟體(ti) 共同發布了建立長期有韌性的集體(ti) 天9国际官方网站的路線圖,提出一係列應對天9国际官方网站依賴及脆弱性的措施。這也可視作中國+1戰略更宏觀層麵上的一部分。

image.png

(印度街頭宣傳(chuan) 印度總理莫迪是世界領導人中最受歡迎的人 來源:BBC)

印度將中國+1戰略可視作其2014年9月啟動的“印度製造”(Make in India)計劃的延伸。該計劃旨在鼓勵全球企業(ye) 在印度投資並製造產(chan) 品,其主要目標是將印度打造為(wei) 類似於(yu) 中國的製造強國。根據該倡議,到2022年,製造業(ye) 占印度國內(nei) 生產(chan) 總值(GDP)的比重希望從(cong) 2014年的不到15%提高到25%。

根據野村證券的一份報告,跨國公司采用的“China+1”策略使印度成為(wei) 全球天9国际官方网站轉移的最大受益者,其次是越南。野村估計,這一轉變將使印度的出口從(cong) 2023年的4310億(yi) 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8350億(yi) 美元,年均增長率為(wei) 10%。

報告指出,印度的優(you) 勢部分歸因於(yu) 其龐大的國內(nei) 消費市場,以及在電子產(chan) 品(如智能手機)、汽車、資本貨物和半導體(ti) 組裝與(yu) 測試等領域的項目儲(chu) 備。大多數對印度的投資來自美國公司和發達的亞(ya) 洲國家。野村表示,隨著企業(ye) 資本支出的增加,印度的電子和半導體(ti) 、汽車、太陽能、製藥和國防等行業(ye) 的公司將受益,預計印度企業(ye) 部門在中期內(nei) 可保持12-17%的盈利增長。

報告還強調,印度政府通過稅收減免和補貼的生產(chan) 掛鉤激勵計劃,以及印度自身蓬勃發展的智能手機需求,促使公司決(jue) 定將業(ye) 務遷至印度。例如,蘋果公司在2024財年將其全球14%的iphoness組裝工作放在印度,未來這一比例有望進一步提高。富士康已在卡納塔克邦和泰米爾納德邦投資建立新的組件製造工廠。

此外,越南作為(wei) 另一個(ge) 主要受益者,預計將在汽車(電動汽車)、電子產(chan) 品(個(ge) 人電腦)、能源(太陽能電池板)以及航運容器和化學品等領域獲得投資,其出口額將從(cong) 2023年的3530億(yi) 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500億(yi) 美元,年均增長率為(wei) 11.4%。墨西哥、泰國、印度尼西亞(ya) 和菲律賓等國也有望從(cong) 全球公司的“China+1”策略中受益。

三、印度經濟能否超越中國經濟

2023年,印度超過中國,成為(wei)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。自2020年代初以來,印度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快於(yu) 中國,預測顯示這一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。

這自然引發了一個(ge) 問題:印度是否能夠承擔起中國在疫情前三十年所扮演的經濟角色,成為(wei) 世界的增長引擎和經濟機遇的寶庫,尤其是在西方世界日益將中國視為(wei) 一個(ge) 不可預測的競爭(zheng) 對手的情況下。

image.png

(印度街頭展示印度處於(yu) 世界中心 來源:BBC)

1.印度年輕的人口是德裏的王牌

image.png

(人口對比 來源:BBC)

我國在經曆了近兩(liang) 代的一胎政策後,人口目前呈現老齡化,尤其是出生率持續下降。但是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增長,直到本世紀中葉。圖中顯示,15-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68.23%。

這一比例反映出印度目前仍然處於(yu) “人口紅利期”,即勞動力人口占比高,為(wei) 經濟增長和產(chan) 業(ye) 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。

15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24.62%,表明印度仍有大量的年輕人口,未來可以補充勞動力市場。此外,這也為(wei) 教育和首页天9国际手机版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(hui) 。

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.15%,說明印度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,養(yang) 老負擔較輕。這為(wei) 政府的財政政策和社會(hui) 保障係統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空間。印度2024年的人口總量達到14.5億(yi) ,顯示出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。

不過,新一輪的競爭(zheng) 是AI和機器人的競爭(zheng) 人,當中國跑到機器人時代,印度的人口優(you) 勢還是優(you) 勢麽(me) ?

2.印度後勁不足

最新的2024年國內(nei) 生產(chan) 總值(GDP)數據顯示,印度經濟增長正在放緩。

2024年7月至9月,經濟增速降至5.4%,創下七個(ge) 季度以來的最低點。這一數字遠低於(yu) 印度儲(chu) 備銀行(RBI)預測的7%,突顯出印度經濟麵臨(lin) 的多重挑戰。

盡管與(yu) 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(ti) 相比,印度經濟依然表現強勁,但這一放緩趨勢不容忽視。消費者需求疲軟、私人投資長期低迷,以及政府支出縮減共同抑製了經濟活力。此外,印度的商品出口持續低迷,2024年的全球出口份額僅(jin) 為(wei) 2%。

印度經濟正在“舊經濟”和“新經濟”之間的雙軌道發展中掙紮。舊經濟包括中小型企業(ye) 、農(nong) 業(ye) 及傳(chuan) 統行業(ye) ,這些領域的改革尚未落實,缺乏增長動能。

而新經濟以服務出口和全球能力中心(GCC)為(wei) 主導。印度已成為(wei) 全球最大的GCC樞紐之一,從(cong) 事高端研發、工程設計和谘詢服務,為(wei) 經濟注入了活力。然而,新經濟的快速增長勢頭也開始放緩,城市消費減少,私人投資動力不足,形成了就業(ye) 機會(hui) 稀缺和消費需求疲軟的惡性循環。

3.健康與(yu) 教育問題

印度在健康和教育領域麵臨(lin) 嚴(yan) 峻挑戰。根據2023年的數據,印度的貧血流行率高達57%,其中女性青少年和孕婦的貧血率尤為(wei) 嚴(yan) 重,分別為(wei) 50%和52%。這對希望改善印度等中低收入國家教育的政策製定者具有重要意義(yi) 。貧血不僅(jin) 影響個(ge) 人健康,還對教育成果產(chan) 生負麵影響,阻礙國家的發展。

在教育方麵,印度的識字率約為(wei) 74.4%,其中男性為(wei) 82.4%,女性為(wei) 65.8%,低於(yu) 全球平均水平的86.3%。各州之間差異顯著,喀拉拉邦的識字率超過90%,而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則低於(yu) 70%。

這種差異主要受到教育基礎設施、文化習(xi) 俗和經濟條件的影響。較低的教育水平限製了印度的社會(hui) 經濟發展,到2024年,仍有四分之一的印度人是文盲,隻有三分之一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,這一比例僅(jin) 為(wei) 中國的一半。

印度許多邦禁止或限製女性在晚上7點後在工廠工作,而男性勞動力則越來越傾(qing) 向於(yu) 選擇零工或送快遞,而不是參與(yu) 工廠輪班工作。這種情況使得一些生產(chan) 工廠每天隻能安排一個(ge) 輪班。班加羅爾一家製衣廠表示,如果能夠在現有工廠增加一個(ge) 夜班,成本將會(hui) 大幅降低。然而,由於(yu) 無法實現這一目標。

4.腐敗侵蝕製造業(ye)

根據 LocalCircles 的《2024 年印度企業(ye) 腐敗調查》,超過 66% 的印度企業(ye) 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行賄一次,反映了商業(ye) 運營與(yu) 腐敗行為(wei) 之間的密切關(guan) 聯。調查顯示,許多企業(ye) 認為(wei) 行賄是加速官僚程序的必要手段,特別是在獲取許可證和執照方麵。

盡管印度在《防止腐敗法案》(2018 年)方麵取得了進展,腐敗現象在各個(ge) 領域仍然普遍存在。此外,普華永道的《2024 年全球經濟犯罪調查-印度展望》顯示,過去24個(ge) 月中,高達 59% 的印度公司遭遇過金融或經濟欺詐,進一步凸顯了印度商業(ye) 環境中腐敗和欺詐行為(wei) 的嚴(yan) 重性。

根據透明國際的數據,印度在 2023 年的腐敗感知指數得分為(wei) 39 分(滿分 100 分),顯示出腐敗問題的嚴(yan) 重性。

此外,2024年發生的高層腐敗案件也引起了廣泛關(guan) 注。例如,前亞(ya) 洲首富阿達尼在美國被起訴,涉嫌在 2020 年至 2024 年間同意向印度官員行賄超過 2.5 億(yi) 美元,以獲取商業(ye) 利益。

5.印度在研發上的投入過少

根據印度科學技術部的數據,印度的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09-2010年達到峰值,為(wei) 0.82%,此後呈下降趨勢,至2020-2021年降至0.64%。

與(yu) 其他國家相比,印度的研發投入顯不足。例如,2022年,經合組織38個(ge) 成員國的平均研發支出約占本國GDP的2.7%,中國在2021年的研發支出占比為(wei) 2.4%。

盡管印度政府在2024至2025財年預算中設立了1萬(wan) 億(yi) 盧比(約合119億(yi) 美元)的基金,旨在為(wei) 深首页天9国际手机版初創企業(ye) 提供50年期無息貸款,以鼓勵企業(ye) 加大研發投入,推動印度向知識驅動型經濟轉型,提升其全球首页天9国际手机版實力,但截至目前,印度的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仍未有顯著提升。

6.基建有待提高

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起點較低。長期以來,由於(yu) 投資不足,印度麵臨(lin) 老舊鐵路、劣質公路和港口以及不穩定電力供應等問題。此外,作為(wei) 聯邦製國家,印度各邦之間的協調困難,導致交通連接問題複雜化。例如,基建工程可能在邦與(yu) 邦的交界處被暫時叫停,形成“斷頭路”,解決(jue) 分歧可能需要數年時間。

image.png

(印度基建 來源:WSJ)

盡管莫迪執政部分基礎設施有所改善,但由於(yu) 基礎薄弱、曆史欠賬過多,加之項目管理不善,印度整體(ti) 基礎設施仍然落後,成為(wei) 經濟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。2024年2月,《印度斯坦時報》的一項調查顯示,在聯邦政府監督的1788個(ge) 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中,近一半的項目進度落後於(yu) 計劃,成本超支約17%。此外,印度物流成本占總生產(chan) 成本的18%至20%,而中國僅(jin) 為(wei) 8%至10%。

編輯:管一


點讚
收藏
管一
共發表140篇作品
最近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