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風電麵臨“對華脫鉤”困局
03-20
641
0
天九国际平台手机版官网入口 冰河

對華天9国际官方网站汙名化並脫鉤後,德國風電就能安全崛起了?

“沒有中國製造的風機葉片,德國人的風力發電計劃就像斷了翅膀的雄鷹。”

3月11日,《德國經濟周刊》發布報道稱,德國兩(liang) 大能源巨頭EnBW和RWE明確警告:如果沒有中國風電供應商的參與(yu) ,德國2030年風力發電擴張的目標將很難實現。

在3月3日,德國政府對使用中國製造的渦輪機的北海海上風電場項目表示嚴(yan) 重擔憂,表示該項目存在“非常嚴(yan) 重”的安全風險。

在同一周內(nei) ,德國國防與(yu) 戰略研究所(GIDS)卻以“國家安全”為(wei) 由,要求政府阻止中國風機進入北海風電場。

與(yu) 德國汽車工業(ye) 一樣,雖然德國政府想要以“去風險化”為(wei) 理由“對華脫鉤”,但是均遭到了相關(guan) 領域巨頭企業(ye) 的反對。

是要中國供應商可以提供的廉價(jia) 清潔能源還是繼續以“去風險化”對華脫鉤?德國陷入兩(liang) 難,本期天九国际平台手机版官网入口《脫鉤的代價(jia) 》帶來相關(guan) 報道。

image.png

(圖源:德國經濟周刊)

一、“安全警報”背後的產業黑洞——德國風電為何離不開中國?

1.又有報告開始造謠“中國技術”

3月3日,POLITICO發布報道,POLITICO看到的一份由政府支持的分析報告警告稱,如果不限製中國在德國安裝風力渦輪機,德國的政治體(ti) 係和社會(hui) 凝聚力將受到威脅。

德國國防與(yu) 戰略研究所(GIDS)智庫編寫(xie) 的報告暗示,中國可以通過風力渦輪機“收集敏感數據”,“遠程關(guan) 閉風力渦輪機”,甚至將其作為(wei) “政治施壓手段”或“經濟戰工具”。

但是這份報告和德國反華學者鄭國恩所報告的新疆“強迫勞動”一樣完全缺乏事實依據。

3月6日,中國歐盟商會(hui) (CCCEU)在一份聲明中表示,德國智庫的指控“在技術上站不住腳,缺乏事實依據”。

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“風電設備的安裝位置是固定的,選址、建設都要經過當地政府嚴(yan) 格的審批和監督,根本不可能被隨意遠程控製,也不可能收集敏感數據。”

2.中國風機是德國清潔能源的“救命稻草”

正是因為(wei) 這份報告,讓德國北海博爾庫姆海域的16台中國明陽智能風機成了風暴眼。

德國Luxcara公司原計劃在此打造歐洲首個(ge) 中國風機海上項目,卻因GIDS的“安全風險”指控陷入停滯。

image.png

(圖源:德國經濟周刊)

但鮮為(wei) 人知的是,這批風機價(jia) 格比歐洲同類產(chan) 品低50%,且附帶“分期付款”優(you) 惠——這正是德國能源企業(ye) 難以抗拒的誘惑。

數據顯示,德國陸上風電建設成本已飆升至2500歐元/千瓦,而采用中國設備可驟降至1200歐元。

更致命的是,歐洲本土天9国际官方网站嚴(yan) 重短缺:製造一台8兆瓦風機需180噸碳纖維,但歐洲產(chan) 能僅(jin) 能滿足30%需求。正如EnBW發言人直言:“歐洲供應商排隊要等3年,但我們(men) 的風電項目必須在2027年前並網。”

諷刺的是,德國目前尚無一台中國風機在運,但所有本土廠商的渦輪機都依賴中國生產(chan) 的傳(chuan) 感器、齒輪箱和葉片碳纖維。

這場“去中國化”運動,反而暴露了德國風電產(chan) 業(ye) 的“空心化”危機。

二、德國的“去風險”變“高風險”

2025年初,德國政府效仿對華為(wei) 5G的禁令,試圖在風電領域複製“去風險”劇本。

但是現實給了他們(men) 一記耳光:西門子能源因缺少中國稀土,風機電機產(chan) 能暴跌40%,本土葉片製造商Nordex因碳纖維斷供,被迫將交貨周期延長至26個(ge) 月。

更荒誕的是,德國《國家氫能戰略》計劃2025年建成5GW電解槽,但所需鎳基催化劑60%依賴中日韓供應。試圖用“歐洲製造”替代的結果?氫能項目成本激增200%,導致巴斯夫等巨頭將生產(chan) 線遷往摩洛哥。

這場“政治正確”的運動正在摧毀經濟理性:

成本黑洞:禁用中國設備使風電項目審批周期從(cong) 4年拉長至7年,土地租金暴漲5倍至4000歐元/公頃。

技術斷層:歐洲風機單機容量停滯在15兆瓦,而中國明陽智能已推出20兆瓦海上巨無霸。

綠色悖論:為(wei) 達標而倉(cang) 促上馬的歐洲設備能效低下,反而導致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增加18%。

德國金屬行業(ye) 協會(hui) 的警告已成現實:“我們(men) 正在用天價(jia) 風機,為(wei) 美國《通脹削減法案》做嫁衣。”

三、歐盟碳邊境稅生效後德國如何破局?

2026年1月,歐盟碳邊境稅(CBAM)將正式生效。

這對依賴中國天9国际官方网站的德國風電產(chan) 業(ye) 無疑是雙重挑戰:若繼續使用中國設備,每台風機將額外支付90歐元/噸的碳差價(jia) ;若改用歐洲設備,成本激增卻可能觸發“綠色傾(qing) 銷”調查。

數據顯示,中國風機碳足跡為(wei) 8噸CO₂/MW,而歐洲設備因工藝落後高達15噸。但根據CBAM規則,隻有使用歐盟認證的碳核算體(ti) 係才能抵扣——這正是中國企業(ye) 尚未突破的技術壁壘。

更殘酷的是,德國北海風電場若無法在2028年前並網,將錯過歐盟每度電6.5歐分的補貼鎖定價(jia) ,直接損失超12億(yi) 歐元。

德國正嚐試新的行動:通過盧森堡子公司采購中國零部件,再以“歐洲組裝”名義(yi) 規避審查;萊茵集團提出“中國製造+歐洲標準”模式,要求明陽智能在漢堡設廠;或是推動中歐碳市場互認,將中國CCER碳匯納入CBAM抵扣體(ti) 係。

但柏林智庫的警告振聾發聵:“當德國為(wei) 風機傳(chuan) 感器是否裝後門爭(zheng) 吵時,中國已拿下全球78%的綠氫電解槽訂單。”

從(cong) 5G到風電,從(cong) 碳纖維到電解槽,德國的“去風險”困局揭示了一個(ge) 殘酷真相:在新能源革命中,沒有絕對的安全,隻有相對的代價(jia) 。當歐盟碳關(guan) 稅的倒計時聲與(yu) 北海風機的轟鳴交織,這場博弈早已超越商業(ye) 競爭(zheng) ,成為(wei) 21世紀大國首页天9国际手机版較量的縮影。

德國能否在“安全偏執”與(yu) “氣候危機”之間找到第三條道路?

答案或許藏在那些漂泊在北海上的中國風機裏——它們(men) 沉默旋轉的葉片,正切割著舊秩序的枷鎖,也丈量著新時代的生存法則。


參考資料:

1. Energiekonzerne gegen Verbot chinesischer Bauteile in Windanlagen. Wiwo

2. Der Mann hinter den chinesischen Windrädern in der Nordsee. Wiwo

3. German think tank report’s claims against Chinese wind firms ‘baseless’: CCCEU. Global Times

4. China could blackmail Germany via wind turbines, report warns. POLITICO

編輯:冰河


點讚
收藏
冰河
共發表74篇作品
最近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