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民熱炒海運股,今年還能買入嗎?
2022-04-14 20:19:11
1205
0
天九国际平台手机版官网入口 萬萬

21.jpg

  疫情擴散、港口擁堵、供需失衡,讓海運火了一把,而且還在繼續火著。

  國內(nei) 航運企業(ye) 借著瘋漲的集裝箱運費賺得盆滿缽滿,航運板塊各大龍頭企業(ye) 發布的2021年年報也印證了這一觀點。

22.png

  其中,中遠海控的成績堪稱亮眼,2021年淨利潤高達892.96億(yi) 元,同比增長近8倍。而中遠海控近14年裏淨利潤累計僅(jin) 206.86億(yi) 元,這意味著中遠海控過去1年盈利相當於(yu) 過去14年的4倍盈利。

  中遠海控2022年第一季度業(ye) 績公告顯示,預計實現淨利潤276億(yi) 元,一季度日賺約3億(yi) 。但暴利隻是表象,當疫情退散、供需關(guan) 係恢複正常後,海運股還能維持去年的景氣嗎?

  一、海運費“高燒”,港口、海運被熱炒

  因全球疫情導致的供需失衡,海運費已持續“高燒”2年。上海航運交易所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(jia) 綜合指數(CCFI)均值為(wei) 2615.54點,同比增長165.69%。正是乘著運價(jia) 的東(dong) 風,海運行業(ye) 景氣度持續上行,讓一眾(zhong) 港口航運股在股市中脫穎而出。

  4月份以來,港口航運板塊表現亮眼,整體(ti) 上漲8.29%,招商輪船、寧波海運、中遠海能等個(ge) 股月內(nei) 累計漲幅超10%。

  但同時,近期海運價(jia) 格呈現高位回落態勢,再加之海運被視作周期性較強的行業(ye) ,部分股民認為(wei) 拐點或已到來,紛紛看空海運股。

  二、景氣度引擔憂,2022年海運股還能買(mai) 入嗎

  1.高運價(jia) 引各國監管機構調查

  未來海運運價(jia) 不會(hui) 再大幅上漲這是行業(ye) 共識,一是高運費本就是多個(ge) “黑天鵝”事件累加導致的,二是天價(jia) 運費會(hui) 抑製外貿需求,不利於(yu) 全球天9国际官方网站生態,勢必會(hui) 引發各國監管部門關(guan) 注。

  去年9月,中國交通運輸部、美國海事委員會(hui) 和歐盟召開了“全球航運監管峰會(hui) ”,剖析運價(jia) 高漲原因並商討讓運價(jia) 重回正軌的相關(guan) 舉(ju) 措;今年2月,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、英國競爭(zheng) 和市場管理局等五國監管機構成立工作小組,發起壟斷及操縱運價(jia) 調查……

  在行業(ye) 施壓背景下,達飛海運、赫伯羅特等5家航運企業(ye) 宣布將凍結運價(jia) 不再上漲。中國方麵,巨頭中遠海控麵臨(lin) 著“增利不增價(jia) ”的困境,股價(jia) 從(cong) 去年7月開始回落,至今已跌去1065億(yi) 元市值。

  23.png

  (中遠海控股價(jia) 圖;來源:新浪財經)

  2.BDI指數跌破2068點

  受疫情和國際局勢影響,BDI指數自去年10月創下5500點後開始回落,4月13日報2068點。作為(wei) 航運業(ye) 重要經濟指標,BDI指數回落意味著當前航運業(ye) 景氣度下行,資本相繼撤離市場。

  24.png

  (來源:東(dong) 方財富網)

  事實也正是如此。以中遠海控為(wei) 例,從(cong) 去年4月開始,大股東(dong) 或持股企業(ye) 相繼減持,其中李嘉誠拋售東(dong) 方海外股份(後被中遠海控收購)套現8.53億(yi) 港元,港口重型裝備製造企業(ye) 振華重工“清倉(cang) ”式減持中遠海控1.11億(yi) 股股份。

  此外,中金公司更是拋出了“運價(jia) 的頂點或已臨(lin) 近”的觀點,摩根大通、富瑞也相繼下調中遠海控目標價(jia) 。

  3.影響海運股市值的三個(ge) 問題

  一是運力過剩的風險。Alphaliner統計數據顯示,截止4月14日,全球在運營集裝箱船數量共計6353艘,較3月初增加17艘,這意味著各大航運巨頭們(men) 已經嚐到了運價(jia) 暴漲帶來的甜頭,正抓緊造船以搶占市場份額。

25.png

  (來源:Alphaliner)

26.png

  其中地中海航運過去的2年間擴充運力,收購近130艘集裝箱船,從(cong) 而在集裝箱運力資源上超越馬士基位居全球第一;達飛擬撥款90億(yi) 美元來擴大集裝箱運力,目前自有船舶已達199艘;全球運力排名第四的中遠海控欲砸200億(yi) 造20條新船……

  相應的,造船業(ye) 訂單也異常火爆。法國船舶公司BRS最新數據顯示,2021年全球新船訂單量從(cong) 2020年的1058艘/7500萬(wan) 載重噸猛漲至1765艘/1.32億(yi) 載重噸,到2023船舶集中投產(chan) 期,供給端恐存在過剩隱憂。

  二是通脹壓力下需求不足。美國3月CPI創40年來新高,美國通脹形勢日益嚴(yan) 峻,這也抑製了美國消費動能,將進一步影響到集裝箱海運需求。Harris Poll民意調查數據顯示,在超2000名美國受訪者中,約有84%的人因物價(jia) 上漲而計劃縮減開支。

  三是未來市場或將被多式聯運、大貨機分食。從(cong) 國內(nei) 到歐洲站,中歐班列隻需20天,而海運港到港時間約35天,再加之海運費暴漲,一箱難求,中歐班列成為(wei) 了不少跨境貨代人的新寵。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數據顯示,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開行3630列,同比增長7%。

  同時,空運趁海運暴漲之際也火了一把。在海運費高漲的前提下,空運運價(jia) 大約是海運的3至5倍,更受高附加值、高時效性產(chan) 品青睞。

  馬士基、達飛等航運巨頭嗅到了這一商機,相繼購入貨機進軍(jun) 空運市場。4月11日,馬士基航空貨運公司Maersk Air Cargo成立;達飛去年成立達飛貨運航空業(ye) 務部,並計劃到2026年總投資10架飛機。此外,國內(nei) 運營全貨機數量最多的順豐(feng) 航空機隊規模已達67架,並將拓展航空大件領域。

  可見,在行業(ye) 監管施壓、資本撤離市場、供需恢複正常的背景下,海運企業(ye) 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快到頭了。

  (作者:萬(wan) 萬(wan) )

底圖.jpg

點讚
收藏
萬萬
共發表19篇作品
最近內容